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公告 > 母校要闻 > 正文


【喜讯】点赞!祝贺我校张泽锋校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2022-05-06 08:16:00   by:   

我校张泽锋校友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在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评选情况。我校张泽锋校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90后手艺人的故事


传承非遗 • 玩转壶艺

我校2014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张泽锋校友,出身于手拉壶世家,自幼学习潮州传统手拉壶制作,为百年老字号“裕德堂”第五代传承人。致力于非遗文化推广,挖掘潮州手拉壶文化内涵使传统非遗技艺时代化、年轻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接轨,以创新形式让更多人接触和喜欢上非遗项目,促进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家族传承 耳濡目染学艺路

潮州手拉壶自古以来是潮州工夫茶道的主角,一把浸润在茶香里的手拉壶,既是一件实用的日常器具,也是潮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茶器雅致,茶香氤氲的潮州工夫茶

数百年间,潮汕地区诞生了许多制壶匠人,潮州裕德堂便是当地最活跃的四大制壶世家之一。如今,裕德堂的壶艺技艺已传至第五代传人张泽锋校友手中。


身为裕德堂的传人,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张泽锋校友自幼就生活在制壶的艺术氛围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常围绕在忙于手拉壶创作的父亲身边学习观察,再自己玩耍着制壶的泥料,这激发了他对制壶工艺的启蒙兴趣。初中时,他把学习手拉壶制作作为学习之外的闲暇娱乐,初中偶然的一场陶艺活动,更让他提起对手拉壶的浓厚兴趣,在此之后他便开始深入学习手拉壶工艺。直到高中,才正式制作出第一把壶。


张泽锋校友坦言道“因为当时是学美术的,初高中也是学美术 ,这也是影响我喜欢上手拉壶的原因。”可以说,年少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得到了非常好的技艺熏陶,但是他学艺之路却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对手拉壶技艺,除了有对艺术的热爱,更大程度上还因为责任。

张泽锋校友从小就选定走艺术之路,并在上大学时选择了艺术相关的专业。繁华的大城市也曾吸引着年轻人鼓动的心,可学期结束后,回到家中,他又再次沉醉在制壶的艺术海洋中。有着艺术敏感性的他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就要施展在这个古老的传统工艺上!

自然而然地,大学毕业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诱人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平静的古城潮州接棒这项家族流传百年的制壶技艺。现代人谈及传统手艺,总是将其定义为“珍贵、衰落、垂暮、失传”等等让人不胜唏嘘的落寞境遇。但也总会有像张泽锋校友这样有志向的年轻手艺人化身为“守艺人”,让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甚至试图推动它们,让这些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里!


夯实基础 别出心裁成新品

虽然在潮州的制壶圈里,这个95后的年轻人相比其他成名的制壶匠人稍显稚嫩,但他却富有朝气。他凭借着对传承祖上这门手艺的使命感和天生不俗的艺术领悟能力,获得了父辈及同行前辈的殷切指导,加之自己后天不懈的努力,入行多年的张泽锋校友已经小有所成。不但在2015至2019年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取得五连冠金奖,同时也取得了工艺美术师职称。

《欢歌起舞》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牧歌·牛》入选《广东百名工匠艺人优秀作品集》

这些业界的肯定都来源于他扎实的壶艺根基,但在年轻人活络的思维里,继承这一项传统手艺,最难的不是拜师学艺和日复一日的制作过程,而是把一门手艺发展起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把手拉壶活化起来。于是他开始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自己对生活的的观察和领悟融入作品之中,让古老的手拉壶焕发年轻的生命力。


张泽锋校友的代表作五彩泥作品《半个月亮·壶》便是诞生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某天,张泽锋校友在家乡韩江边散步,看见天边的火烧云如梦如幻的景象。这种缥缈绚烂的视觉感受,如果能融入到紫砂壶创作里,岂不是一种绝妙的视觉组合,于是他回到家中询问父亲。父亲认为这种想法很有难度,潮州的朱泥虽与火烧云色彩有几分相似,但如何把握住云彩深浅缥缈的意境呢?

张泽锋校友所摄灵感来源

父亲建议他在制作中尝试混合两种泥料,一种是红泥,另一种是黄金朱泥,两种泥料所产生的色彩对比或许可以形成火烧云的效果。但是,这两种泥巴的密度不同,导致在初期的试验阶段中,张泽锋校友烧制出来的壶极易开裂,难以成型。


张泽锋校友并没有因此气馁,在父亲的指点下,他反复调配了泥料,最终形成理想的五彩泥的效果,再加以构思创作,才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半个月亮·壶》。而这距离他那天见到绚烂的火烧云景象,时间已过去八个月。但是时间的沉淀和付出的汗水最终给予了他最大的回报。

裕德堂两代手拉壶技艺传承人

《半个月亮·壶》一经面世,就获得业界的瞩目,频频获奖,如“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金奖” ,并被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在民间也掀起了收藏的热潮,成为一件活跃在世人眼中的珍品壶艺。

型如半月,身披云彩的【半个月亮·壶】

《半个月亮·壶》的成功面世并没有让张泽锋校友停住了后续的研发创作脚步。一次张泽锋校友到江门参观黄花梨博物馆,被黄花梨那种高贵与典雅、稳重与大气完美相结合的肌理深深吸引,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突然有灵感迸发出来:黄花梨的纹理跟五彩泥有点相似,但是五彩泥没有黄花梨木中的“鬼脸”纹理,何不尝试将“鬼脸”纹理嵌入到五彩泥中呢?于是他又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五彩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结合了绞泥工艺,模仿出黄花梨的独特质地,并运用紫砂泥料的调配试验,塑造出“小鬼脸”纹理,诞生了《海黄之韵系列》。

张泽锋校友作品【海黄之韵系列套装】

经业内专家认定,一般方壶较容易用五彩泥做出“鬼脸”纹路,而在圆壶上做出“鬼脸”纹路,张泽锋校友应是首创,这也是“手拉绞泥作品的全新突破”。因此《海黄之韵系列》也成为张泽锋校友继《半个月亮·壶》之后又一力作,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打造品牌 接轨新时代快车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潮州手拉壶这项技艺,张泽锋校友认为,传统的潮州壶艺为什么精美却鲜少被外界熟知,只在潮汕人和工夫茶道盛行的圈子里受到追捧,究其原因就是“养在深闺人不知”。并且如同其他逐渐没落的老手艺一般“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导致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如果让“潮州手拉壶”成为一个能跟普通人互动起来的“网红”,形成互联网品牌效益,那买它用它的人多了,想来学习壶艺的人自然也会多起来,产生的连锁反应,便可让潮州手拉壶的魅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消费市场上流行起来。

张泽锋校友在接受采访

为了突破传统手艺靠人肉吆喝做宣传的局限性,张泽锋校友尝试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手拉壶的网络品牌形象。他召集了一批跟他有共同志向的90后一起参与互联网推广,将自己这些年对手拉壶的创作研究心得和作品成果拍摄成短视频进行发布展示,以此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流量APP上,用年轻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手拉壶介绍出去、活化起来,有效地引起互联网的讨论热度。

192FF

17D1A

张泽锋校友参加网综【师傅来了】,打开潮州手拉壶的网络知名度

张泽锋校友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能勇于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艺术成就来回报社会,积极为社会培养手拉壶艺术人才。他坚持“校企合作”,定期走进大学课堂,积极配合院校的第二课堂教学,指导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农业大学、新华学院等省内外院校学生传授制壶技术,开展壶艺技能培训班,得到多所院校的认可,并签署了长期合作教学的协议。

张泽锋校友在为学生授课讲解

为进一步传承潮州非遗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枫溪落地生根、结出硕果,2020年11月11日,张泽锋校友在枫溪区举办“多彩非遗 文化传承——枫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第一期“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公益培训班中,张泽锋校友在活动现场边讲解边进行示范演示,教学研的时间结合让各位学员大开眼界。

张泽锋校友与公益培训班学员合影

正是这种开放的探索精神,让不少人通过网络慕名而来,有的是来品味地道潮州工夫茶好味道的海内外游客,有的是上门拜师学艺的年轻艺术工作者。


“为了让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对手拉壶有兴趣,愿意学的,我都非常乐意教大家。”张泽锋校友正是通过线上活跃的宣传力度和线下勤奋地投入创作和授业,两者配合运作的发展方式,让自己担负起的家族百年老字号品牌更亮眼了,还达到了广收学徒,传授壶艺,培养高素质的手拉壶技能人才的目的,形成富有生机的可持续化产业链,让潮州的手拉壶真正“潮”起来。

转载自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编辑|唐家欣


Copyright © 2015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