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事先预定的别离总比突然的别离更难。”
——青山七惠
转眼五月的毕业季已经拉上了帷幕,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雨声淅沥,学子们都用百分百的热情迎接这场毕业季。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毕业学子们的热情,听听他们讲讲大学这四年的心里话。
1.毕业之际,回想初进新华,可以谈一谈您从入学到毕业的心态转变吗?
林世聪(12级应用经济):我们校园的教育设施和环境都在逐渐变好,而我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的经历让我从一个大一的“小学生”慢慢变成现在的“老家伙”,这些经历更多的是帮助自己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并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明确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
卢权涌(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其实很多人什么都不懂,出了社会你就会知道加入社团对自己以后会有一定的帮助。四年来,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提高了人际交往,可能是自己本身就很注重这方面。我通过社团和平常的活动,扩展自己的人际网,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已经工作的朋友,他们会给我分享现在的社会状况。
邓铭(12级经济学会展):刚开始来到这个学校,我其实处在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当初的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希望能在课堂外拼搏和实践。但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我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够珍惜学校的生活,这大概就是以后回想起来最美的时光。
(12级应用经济林世聪)
(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卢权涌)
2.现在回想自己的大学四年,您觉得最满意的收获是什么?
邓铭(12级经济学会展):一方面,我收获了宿舍、班集体、学生会等各个组织的友谊,获得了很多的肯定;另一方面,我很满意自己在学业、社团和社会实践的努力成果,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林桂兆(11级工商管理):我比较满意的是打了三届辩论赛,虽然前两届可惜落败,但是最后的一届辩论赛终于夺冠。在大学里,我尽量去涉略各方面的知识,然后在这些基础上,根据以后工作的需要再去钻研。
杨明浩(12级经济学会展):我最满意的就是能够加入轩志社团,认识一群陪我一起疯,陪我一起玩的小伙伴。我觉得这份感情是最难得的,以后回想起来也会满足。
卓嘉逵(12级国贸专业):在大学里,我比较多接触一些创业类的东西,而且也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到了一部分社会上的人和事。我认为这些对我现在在社会上的发展很有帮助,并且让我对职业有所规划。
张杰(12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技能方面的收获就是沟通和实践,最满意的应该是我们组织、策划和实践的第二届三下乡活动。当时,我们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了由中国青年网和中国团中央颁发的“镜头下的三下乡好团队奖”和2015年保险型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金奖”。如果是生活中的收获,我想大概就是大学期间这些真朋友了。我不太认同别人说的大学的友谊就如同一个有目的性的交际网,原因在于信任是相互的。我很庆幸拥有这些在我需要时果断提供帮助的朋友。
李沂桐(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我觉得是友谊。而我之所以说我最大的收获是友谊,那是因为在大三的时候忙于创业很少在学校逗留,忽略了身边很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和舍友。选择创业,出来实习,取得了现在的成就,这一切都要感谢舍友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第二,我觉得是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我觉得身边有些同学有点怠慢了学习或者其他工作,我个人是不太建议这样的。有人会问我你不觉得你的大学生活过得很辛苦吗?其实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
(12级经济学会展邓铭)
(11级工商管理林桂兆)
(12级经济学会展杨明浩)
(12级国贸专业卓嘉逵)
3.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社团的经历以及它对您的帮助?
麦俊豪(12级法学专业):我之前担任过学社联办公室主任、院团委组织部的干部。我认为这对我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参与社团可以让我的人脉圈跨出法学系,使我办事更有力;通过组织一次活动,获得成功并得到外界的赏识,这个从零开始直到成功的过程让我很享受。
陈颖宁(12级法学专业):我曾加入新媒体协会,就是前微博协会。印象最深的是通过全协成员共同努力,把新媒体协会创办得更好,以微博之力,让校园更好。在这个协会中,我得到挺多的锻炼,比如团队合作和组织分工。我们应该多参与一些校园组织活动,多认识人,开拓自己的视野,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要多向他人请教。
林桂兆(11级工商管理):我参加过辩论队,辩论最突出的好处就是能培养一个人短时间内收集、分析材料的能力,而且它也对我的思想深度和知识面涉略程度有所帮助。关于社会实践,我个人认为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未成熟的情况下,不能冒然踏入社会或者去接受其他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有些事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
黄晓婷(12级汉语言专业):大一的时候,我参加过记者站,还是学生会秘书部的干事、团委的宣传助理;大三的时候,我参加了学生校友工作协会。以前的我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加入这些社团、组织之后,由于工作的要求,我为了建立一个团队或者促进工作更好地进行,需要付出挺大的努力,例如多方面都要和人交流,这就使我和以往相比变得更加活泼、外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李沂桐(12级汉语言专业):大学四年里,我其实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活动,到了大三就跟一个伙伴一起创业。因为创业内容涉及到金融领域,所以在这次创业实践里面,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金融、经济、市场方面的知识,还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多方面发展。另外,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压力。或许是因为天道酬勤吧,当时的不言弃提高了我的领导能力,我比以往更能承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付出的努力还是很值得的。
4.大学四年有这么多经历,能否说说您对师弟师妹们的建议?
杨明浩(12级经济学会展):我感觉自己一眨眼就到了大四,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但已来不及做了。所以我建议师弟师妹,在大学里想做的就尽量去做,毕竟年轻人就要勇敢的多去尝试不同的东西。
邓铭(12级经济学会展):我的建议是希望师弟师妹不要浪费学习的机会,不要浪费每一次来之不易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珍惜每一个对你好的人,也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
麦俊豪(12级法学专业):我希望师弟师妹们能重视“坚持”这个品质,工作很累,但是贵在坚持。还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奋进和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收获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缪国标(12级法学专业):社交能力很重要,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在面试时需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胜任求职工作,HR才会信任你。另外,法学专业一般都是会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律师,那你就需要注重口才的锻炼;如果你想当法务,就要对办公室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觉得师弟师妹们要珍惜学习的时间,司法考试不一定要过,但是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会注重你的相关知识基础,如果基础知识不了解,可能要碰壁了。英语四级是很重要的,有一些单位还需要英语过六级。
曾衡(11级经济学):很多同学在当初选专业时可能不是根据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方向选的,但是我想告诉他们,不要在乎专业是否选错的问题,等到后面出来工作时再选择也是没有问题的。还有,我们其实在这个世上短短几十年,没有必要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要为了以后出社会有优势而过早地给自己安排。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享受和珍惜这四年,去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太操心以后的事情。
5.就个人而言,在大学生活应注重培养哪方面的技能?
张杰(12级行政管理专业):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要尤其注重自己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微小技能,无论是自己在社团的策划技能或者三下乡实践的组织技能,都将对我们工作中的文案、活动策划及实施方案时的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黄晓婷(12级汉语言专业):首先要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然后强化自身的技能,有自己的专长也是很重要的。就好像我选择的专业是关于文秘方面的,需要学习条例制度的撰写等,我个人又比较喜欢写思想上有创意的文字。我现在实习的工作就是文案策划,这就需要专业技能和自身技能两者结合起来。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比如你会修电脑、会写稿、擅长整理资料,这些都是你个人的标签,以后出去找工作这些标签都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好处。
陈东明(12级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考到这所院校,层次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从另外方面讲,我比较注重待人接物,例如递给别人一把剪刀,你是选择用它的刀锋还是刀柄对着别人。还有独立思考的质疑精神,也是必备的技能,信息的不对称通常会造就一个权威出来。
黄思婉(12级会计学专业):不要在游戏上浪费时间,它本身不能给自己增值。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地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调整,按照自己的规划走。要好好平衡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凡事分轻重缓急。在做事情时,要专心地做好,不要一心两用。
(12级行政管理专业张杰)
(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黄晓婷)
(12级管理学系陈东明)
6.就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对准备实习的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建议?
张杰(12级行政管理专业):就实习期间而言,我比较大的体会就是不要过多地锋芒毕露。举个例子,因为我对文案方面有所接触并且比较擅长,所以公司的同事们总会“想方设法的偷懒”,把本应该由他们处理的文案转接给我帮忙。这个时候拒绝就是门技巧,要拒绝同事们的某些不符合公司利益的“求助”。然后在大学期间,多多参加一些社团和校园活动,最好是能够担任管理层,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硕果与别人不同。尤其重要的是,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一旦你出了社会参与到工作中,很多事情又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所以好好珍惜这些三下乡、志愿者的实践活动,至少它不会让你在工作中功利化。
李沂桐(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注重工作上和同事朋友打好关系,处理好与同事在工作方面的交接,这会有利于日后的工作交流和通知下达。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到好的公司会发现专业知识也可以用得上,另外也要掌握一门外语或者技能,社会是很需要实用性人才的。
黄晓婷(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学生,就会有一定的依赖性,觉得遇到困难时会有老师或者团队里其他人可以给你提供帮助,与你共同承担;而当你作为工作者的时候,一旦工作分配到你手上,无论做错了还是怎样,都是需要你一个人去承担的,这样的转换便让我瞬时成长起来。我想要告诉师弟师妹们,出来工作就要勇于尝试、不怕犯错,这样你才能获得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陈梦雯(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学生可能更多的会去想我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因为在社团里,我们都是团体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人会去帮你;而作为工作者,很多时候你要独立去解决很多问题,这个时候你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师弟师妹们要珍惜大学四年的时光,以后出来工作基本都是单枪匹马往前冲,少了大学里的齐头并进。
陈东明(12级工商管理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期间你比较自由,你不想做的事情可以不做,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工作中,公司的整个运行模式都在不断地制约着你去做,它的违规成本相对而言也比较大。在校期间,你要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技能。在实习前,你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当然,不必一开始就急着找实习工作,该玩的还是要好好地玩,对自己实习情况不满意也可以果断换工作,但是,要有规划地让自己在某段时间沉下心来。
7.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您对于这种身份的转变有何感触?
杨明浩(12级经济学会展):在学校时,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之后,我们不能再以学生的思维去做某一事情,很多事情都要为公司谋利益,不再是只为自己着想。
卓嘉逵(12级国贸专业):我现在以一个毕业生的身份来回想大学期间的自己,觉得自己的规划不够完整。如果可以重来的话,我希望自己能站在毕业生的角度,重新规划下自己的大学目标。
8.毕业后,您是否会关注母校的动态?希望校友会提供哪方面的信息反馈?
林世聪(12级应用经济):当然。我觉得校友会可以更多地加强毕业校友之间的联系,以及校友跟母校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来加强母校发展。
邓铭(12级经济学会展):这是肯定的。我个人觉得校友会是一种传承,希望母校以后能够邀请校友回校,参加一些校庆和毕业晚会的活动。校友可以给在校生分析在社会中真正需要的技能和能力,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心理转变过程。我觉得校友会的存在很有意义,也希望它可以帮我们班集体搭建一个联系的桥梁。
张杰(12级行政管理专业):当然会。我希望学校可以通过毕业校友们的人脉,给在校生们提供市场的即时信息,以及给在校的优秀学子们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少走弯路。据我的了解,有些校友促进了他们所在公司和学校间的合作。这也可以注重一些资源的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师弟师妹们对信息的了解。
黄晓婷(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一直有关注学生校友工作协会的公众号,并会一直关注母校的动态。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在外工作的校友,我希望校友会能够反馈一些与我们自身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另外也希望能够从校友会中了解到母校的建设发展情况,想要知道现在的学校与我们当初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你们的毕业之旅结束了,但是回忆也满满地装载在开往未来的列车车厢里。未来的旅途中,有那些年的欢声笑语,不散的友情以及曾经不懈努力绝不回头的那股冲劲。希望多年之后,这里还有属于你们的专属回忆,弥留住这份青春悸动。愿毕业的你们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学生校友协会供稿 文/采编部陈惠丽梁蓉 梁丽文 廖文芳
图/郑康念 罗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