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专访 > 正文


杨伟赞:一份学子笔记,一次完满规划


2016-12-13 18:35:49   by:   
\
 
校友简介
    杨伟赞,男,中共党员,2008年9月曾就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科学系电子信息专业,在校表现优异。曾任第一届共青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委员会委员、第五届院学生会主席、院学生会公关部部长;曾获“中山大学优秀团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工作积极分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会优秀干事”、“入党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曾在院级“社会主义与中国”的调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获2008-2009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二等奖学金。现工作于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主要从事进口红酒、希腊橄榄油、澳洲进口牛肉等内销业务,现是集团澳洲进口牛肉内销试点的主要运营人员,并兼任共青团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委员会的组织委员和集团员工代表。
 
 
    2016年10月29日,由学生工作部、校友会主办的新华学子讲坛第二十讲在定静楼2A302圆满落幕。我们在采访杨伟赞校友前正逢讲座结束之际,杨校友被新华学子团团围住,在人群中轻易可见的是他不厌其烦地解答学子们抛出的满腹疑虑。此情此景,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很荣幸能够当面和杨伟赞校友交流其丰富的社会经验。
 
学业:培养规划,有条不紊
    2008年杨伟赞校友踏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始了憧憬的大学生活。然而大学生自由、宽松的教学并没有让他遗失学习的动力。大一时,他依旧保持着高三早睡早起的习惯,天天跑图书馆学习,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约束和激励自己,他特地制定了一张规划表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并有卓有成效。他谦虚地讲道,由于某种机遇他很幸运地从学生会干事直接过渡到主席职位。当然由于经验不足,与指导老师、社团内各部门、校内外其他组织间的沟通并非完全顺利。根据这种情况他表示:当你渐渐地调整自己的规划和做事方式时,后面很多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杨伟赞校友的大学四年有过挫折,他的追求决定他的人生规划。在他看来,经验的不足和沟通的错位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进步和改变。
 
社团:兼顾取舍,乐而为之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社团和学业二者关系时,他说道:“社团和学业的平衡通常需要选择和取舍。就我的经历而言,大学前半阶段我会更加偏向学业为主,后半阶段则会渐渐把重心移到社团活动中。在这转折期,成绩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杨伟赞校友建议在校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慎重考虑并明确积累知识和增长阅历的先后顺序。在和杨校友的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社团工作带给他丰富的阅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他一笔独特的财富。在社团工作中拥有的阅历将会是就业时的隐性收获,所以这也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认知:破而后立,知行合一
    回溯白衣飘飘的时代,他告诫我们:自身专业培养出来的逻辑思维是最有用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成为他在大学期间最注重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位新时代青年,他建议学子——要有主见,懂创新,切忌被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束缚,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我们在提高这些能力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享受自己并且认识自我,从而明确自己的兴趣并进行实践。对于如何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学生,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充裕,而且还应是能否过上理想的生活,进一步在自身领域上有所成就。
 
职业:躬行践履,稳中求进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曾是信科系的学子,在谈及现今工作与就读专业不对口时,他显得格外淡定。“在互联网时代,信科系就业形势明显十分可观。我曾在大四实习过相关行业,也恰恰在那个时期发现了我的性格不太适合枯燥的代码。刚好当时有销售类的机遇,我就结合了自己在校时的社团相关经历找到自己这方面的兴趣。所以,就业时在认清自己的能力后我会比较注重兴趣爱好。”——他笑着说。在他看来,能力与兴趣从来都是平起平坐的。
 
目标:知足常乐,踌躇满志
    “事能知足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杨校友特别向我们提到,他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感到知足但这并不代表安于现状。针对大学的迷茫期,他详细地讲述了他自身“1+3+3’+3’’”的10年规划。简单地说,1和3是对大学四年的能力提升,3’和3’’是对自己工作岗位及职业的规划。现今 他根据实际情况将规划调整成先打好家庭、事业基础,再慢慢提高质量并不断往上提升的“1年入门,3年成型,8年成才”。也许正是这种对规划的执着以及敢于实践的性格,才使他在重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铸造不一样的精彩篇章。
 
笔者后记:
    对于大学四年就为自己定下10年规划目标的杨赞伟校友而言,他凭借努力换来的今天无疑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页空白,完全靠自己写满的一份阅历。都说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这句话在杨赞伟校友身上颇有一番韵味。
学生校友工作协会供稿
                                       


文/朱文昕、凌正雯、陈惠丽
图/记者站

 

Copyright © 2015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