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搬进新公寓的时候状态极差,搬家的繁琐,新环境的陌生,气候的不适应,未知职业的忐忑,所有的所有扑面而来,几近吞噬我,让我烦躁不安,每日觉得毫无成果却疲惫不堪,时刻如临大敌却不知敌军何在。
买来唱歌的话筒,买了很多绿植活物,把新家捯饬来捯饬去,布置满满当当的厨房,我兜兜转转停不下来。
这个时期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毕业后独自工作的艰难和孤独。
周末一位朋友来新家探望我,他坐在书桌前看我一直忙个不停,问我:“你为什么不能停一会儿?”
我回答:“因为焦虑。”
后来在巨大的空白墙上我写下一条条让我焦虑的事情,一条条我希望在2017年剩下100天里能够做成的事情,然后再做减法,一条条删除,留下一小部分。
第二天一早,状态终于好了许多。
再回头看这些情绪跌宕,让我惶恐的就是孤独感。我不想一个人呆在陌生的公寓,深夜远处的路灯不知正为谁亮,每一个明亮的日出好像也与我无关。这些让人挫败。
02
孤独二字在中国从来不是好词汇,鳏寡孤独,皆是失去亲人的人,仅从字面就悲凉不已。
柏拉图的著作《会宴篇》中有一段神话故事。
说远古时代,人类并非如今的男女二性,而是分为三种:纯阳性,纯阴性和阴阳人。后来人类得罪了神被惩罚,神把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因此,现今的人类都不完整。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所以,孤独无法消除。
然而,在国人眼中孤独是可耻的。我们不愿意面对孤独,甚至也害怕别人孤独,我们“善解人意”地把旁人从孤独中拽出来,然后一起向世界宣布“我不孤独”。
03
读蒋勋的《孤独六讲》,他将孤独分为六类: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独孤和伦理孤独。
豆瓣上见过这本书最好的书评是Elan所写:
人是装在容器里的动物。
怎能不孤独。
车子房子城市国家地球是容器。
正义道德善良怜悯爱情是容器。
躯体是容器。
思想也是容器。
空间的穿透是毁灭性的。
很少有人甘愿飞蛾扑火。
有的容器密不透风。
有的容器有门窗烟囱地道。
要进入另一个容器,必须出走。
每一次出走,都冒着走不回来的危险。
对人这种孤独的动物而言,对抗孤独的唯一办法,也许就是学会把自己的容器不断忘 掉。不断放空。
但你不可能打碎它。
打碎它,你将不复存在。
04
陈果在《好的孤独》中有这样的片段:“好友凌晨给陈果打电话,说辗转反侧,在阳台越站越害怕,逃似的躲进房里,才发现那种陌生和疏远感并未能锁在门外,它们随之阴魂不散弥漫在每个角落。直面着他。”
这种感受我有过。
小时候不敢看床底,那是无知的害怕。
刚出社会独居时不敢手机没电,不敢房间没灯。
后来和朋友聊,我问他们初到大城市工作是怎么过来的,是什么感受?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朋友A说:
“刚到北京时人有些急躁,似乎想尽快开展工作,让自己动起来。独处的时候,有些难熬,却要比之前要好很多。部分原因是能够更加接纳什么都不做的自己。之前在家乡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外面瞎逛或者跟朋友聚会。如果一个人在住处,会发疯。
我独处的时候,会发呆、看视频、看书和烘焙,当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也会忘了是在独处。因为注意力不在判断自己是什么状态上,而在于如何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
接纳是独处的一种能力,这种接纳指的是能够接受此时单独的状态,不会着急拿着手机找人聊天,不会刷着手机彰显存在感,不会邀着人,组着局逃离一个人的状态,也不会后悔自己似乎浪费了这一段独处的时光。”
朋友B说:
“刚来广州的半年,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回武汉,因为广州实在太陌生了。和同事也仅限于同事的关系,一个人躲在城中村的出租屋内。特别是电脑被盗之后,我觉得生活必须改变了,后来才逐渐调整过来。”
聊完后才发现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遭遇这样的孤独感。
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着孤独,安静的折纸、画画,看书写文亦或锻炼到大汗淋漓,我们在试着对平淡无奇的生活拥抱欢呼,在有限生命里寻找意义。
或许,孤独并不可耻,也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作者简介:钟周,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逸仙新华班辅导员,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第七届辅导员技能大赛三等奖。拥有个人公众号“周周是个妞”。